油畫寫生基礎(油畫人物寫生)
概述
油畫是用油質顏料在畫布(紙、板)上作畫的一個畫種。它起源于歐洲,流行于全世界。(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油畫起源于我國,我國古代的漆畫也是一種油畫,傳到歐洲,對歐洲油畫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歐洲古代和中世紀時的繪畫,主要是“膠彩畫”(用膠水調色作畫)、“蠟畫”(用蠟調色作畫)、“鮮畫”(即“濕壁畫”)、“蛋粉畫”(用雞蛋和膠水調色作畫)。它們的表現方法和畫面效果已近似油畫,對油畫的形成和發展有重要影響。不過,它們的工具性能和作畫方式都存在不少缺點,作畫很不方便。例如,蠟畫要把蠟加熱,趁熱作畫;鮮畫要趁墻壁泥灰水潮濕濕時作畫;蛋粉畫由于調用蛋黃,顏色干得太快。因此,古代畫工們一直在尋找更為理想的繪畫工具材料。有人就想到用油調色作畫。從歐洲十世紀以來就有關于用油調色作畫的記載。但是都停留在零星的嘗試上,找不到理想的調色油劑。
下到十五世紀初,北歐文藝復興時期尼德蘭畫家凡·愛克兄弟(胡伯特·凡·愛克1370——1420,楊·凡·愛克1385——1441),總結前人的經驗,經過反復試驗,終于找到了理想的調色油劑——亞麻仁油、核桃油。用它們研調的顏色,色彩不變,色層牢固,干得不快不慢,便于作畫。經過凡·愛克兄弟的革新(他們因此常被稱作是油畫的發明人),油畫開始成形,并且很快地傳到意大利等國,迅速成為歐洲繪畫中的主要畫種。數百年來,油畫的工具材料和技術得到了不斷的改進和發展,名家輩出,流派紛呈,構成了瑰麗發彩的藝術傳統。
油畫傳入我國主要是在清末民初之際,由于歷史和社會的原因,長期發展緩慢。油畫在我國得到真正的重視和發展,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隨著美術教育、出版、展覽以及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日益發展,油畫這一外來藝術形式已逐漸為我國人民群眾所熟悉和喜愛,油畫作者隊伍也不斷擴大,并出了象《開國大典》、《蔣家王朝的覆滅》和《父親》等大型油畫創作。油畫已和中國畫一樣,成為我國主要的畫種之一。當然,也應看到油畫對我國來說,畢竟是一個外來的畫種,還需要繼續向外國學習和借鑒,進一步探索油畫的中國氣氛和民族特色,使其更好地為我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
本站上傳的這是一本油寫生基礎教學參考書,是專門為學習寫實油畫的初學者入門引路的。不涉及油畫創作,也不涉及各種藝術派別。這樣范圍小點,比較好寫。而且對于初學者來說目標明確,效果會更好些。
近年來,我國油畫發展很快,正處在蓬勃發展的上升時期,關于油畫基礎教學有許多新問題尚待研究。但是,寫生仍然是培養和訓練學生素質不可取代的取代的基本課程。為了避免寫生中可能產生的過份依賴對象,束縛學生創造力的弊病,本書在有關章節中作了闡述,并安排了適當的練習以發揮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主動創造精神,希望在閱讀和寫生實踐中引起注意,細心體難其中提到的一些原則,靈活加以運用。
要培養一個真正的畫家,基礎訓練和進行油畫創作不應當被看作是完全不相干的兩回事,好的寫生同樣可以成為一件真正的藝術品。至為重要的是不要把油畫寫生與摹仿自然劃等號,它自始至終滲透著畫家的審美意趣和發自心底的靈性。如果失去這一點油畫寫生就只能是自然物的一個外表軀殼,這無論對一個學生還是畫家來說都將是致命的。
油畫寫生基礎
對于一個下決心學習油畫的年青人,我相信這本書將會是有用的。它將比較系統地介紹油畫寫生的基本原理智方法。書中安排的練習作業可以幫助有志者由淺入深地、有步驟地達到預定目標。
油畫是一門比較難于掌握的畫種,在畫油畫之前先要進行一段時間的素描訓練。在專業美術院校,通常是從畫石膏模型開始,接下去畫真人頭像。這種素描寫生能力的訓練對提高學生的造型能力和審美趣味大有好處。在學生基本上掌握了素描石膏像或頭像的技巧以后,就可以進入油畫寫生階段,在學習油畫的同時仍要不斷增加素描訓練的難度,從畫頭像進入畫半身像、全身像。在美術院校均設有人體課,這些課程都和油畫課的進度互相交叉銜接。經驗證明,素描訓練是學習油畫的基礎。凡是學習油畫的同志都要具備一定的素描基礎,沒有學過素描的要先學素描,不要急于畫油畫,急于求成,收效反而慢。
來源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