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字畫水泡后修復(字畫被水泡了能修復嗎)
1968年廣西南寧遭受洪災,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的文物庫房也沒能幸免于難,大批的古字畫、線裝書等紙質文物遭受洪水浸泡。由于當時的歷史原因,這批文物沒能及時處理,只是把文物從水中撈出堆放一處讓其自然晾曬,四五年后工作恢復正常才著手處理。由于長期沒有得到妥善的保護和存放,這批文物已面目全非,舊字畫粘連、破損、板結、霉變的程度非常嚴重,其中數百幅舊字畫變成了難以展開的“紙漿棒”,而且畫幅的紙質已失去了原來的柔韌性,稍微用力就碎裂剝落。如何修復這批字畫文物成了當時的大難題。
要修復這些字畫首先就必須把粘連在一起的字畫展開,當時擺在我面前的首要難題就是在盡量減少畫面破損的前提下怎么樣才能把這些“紙漿棒”展開。憑借多年的裝裱修復經驗和多次的實驗,我最后采取的方法是隔水蒸煮:用水蒸氣氣體使“紙漿棒”濕潤并且軟化,水蒸氣氣體的滲透力強,能加速紙張的軟化并且不會讓紙張的含水量過多,先在工作臺上墊一張紙,把經軟化后的“紙漿棒”放在上面,用手掌壓住來回輕揉滾動。這樣就可以讓原來牢牢粘連在一起畫幅基本無損地分離開來。
展開畫幅的問題解決了,在接下來的修復工作中又遇到了新的難題。因為這些舊畫都是卷軸畫,畫幅卷好后畫心的正面是和其背紙直接接觸的。有些畫的畫心經過水泡已和原來的畫幅背紙脫離,有些畫的畫心粘連到其上一層背紙的背面而且粘連的面積極不規則,造成了一幅畫的畫心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原來的畫心,而另一部分則粘在畫幅的背面。一般的做法是將粘連在畫幅背面的畫心殘片揭下來,然后再拼接到畫心上。這種做法十分費工耗時,而且在揭取粘連在畫幅背面的畫心殘片時稍有不慎就會損傷畫心。鑒于當時有大量的字畫急需修復的情況,這種解決方法是不可取的。經過反復思考,我采取了以下方法:首先在工作臺鋪上一張透明的薄膜(這種薄膜是沒有什么伸縮性的,在一般的拉力作用下也不會變形),將畫幅正面朝下放在薄膜上,再在畫幅上鋪一張薄膜,然后刷平。這里要注意,千萬不要讓粘連在畫幅背面的殘片移動位置,因為這些殘片雖然從畫心上粘連下來,但它們之間的相對應的位置是沒有改變的,即整體揭取下這些殘片的時候保持它們的位置不改變,在拼接的時候只要拼接好其中任何一塊殘片,那么其他的殘片也相應地拼接到其原來的位置,只要稍做調整就可以了,這樣就大大縮短了工時。揭畫時,先揭掉有畫心殘片粘連的那層背紙(連薄膜、畫心殘片和背紙一起揭下),背紙破損不要緊,但一定要保持殘片的完整和位置不改變。這時,我們就有了兩張薄膜,一張是有殘片的薄膜,另一張是有畫心的薄膜。將有殘片的那張薄膜鋪在工作臺上,把粘連在殘片上的背紙清理干凈。注意:這時殘片的正面是朝上的,所以在清理時要特別小心。接下來揭掉另一張薄膜上畫心的背紙。清理干凈后畫心的正面是在薄膜上,而另一張薄膜上的殘片正面朝上,這時只要把畫心的那張薄膜扣到另一張有殘片的薄膜上就可以完成畫心和殘片的拼接了。由于薄膜透明,可視性很好,所以拼接十分容易。拼接好后將整個畫心朝下鋪在工作臺上,揭掉在畫心背面的薄膜,再次檢查有沒有殘留的背紙,若沒有就可以托底上墻了。采用以上各法修復的水泡字畫數百幅效果均好。
廣西地處邊陲,信息閉塞,不知外界是如何應對此類水泡字畫的,我館裝裱人員曾攜帶此類畫幅到省外尋求更好的修復方法,但均以傳統的動刀方法對待:從畫軸圓棍縱向一刀將畫幅切開,畫幅卷了多少周就被割了多少刀,而后如同剝竹筍似的層層剝下,再逐一拼接揭取背紙裝裱復原,此法雖然可將畫幅拼接得天衣無縫,但畢竟是有刀痕存在所以此法不可取。
有關字畫修復技術的提高應是無止境的,此文所表點滴實為引起關心文物修復人士的注意,并希望得到有識之士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