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修復時水的作用
清洗用水的選擇及作用。古舊書畫重裱一般需要用水清洗或者浸泡,因為水能溶解許多物質,是最重要的溶劑。它不僅能軟化漿糊,而且能去除因字畫年代久遠而停留在表面上的塵埃及污跡。就水而言,自然界存在的未經處理的水,常含有各種微生物、有機物、金屬元素和可溶性無機鹽等等,如井水、河水、溪水等,對保護古舊書畫不利。而我們日常使用的經過處理的自來水,對于清洗普通古舊書畫尚可(價廉且操作方便),但對于清洗具有較高價值的館藏品就不理想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使用蒸餾水或者純凈水,只有這種水才能對高檔的書畫起到有效保護作用。使用未加熱水清洗或者浸泡古舊書畫,能使書畫表面的墨色、顏色包括包漿基本保持原貌(前提是墨色、顏色本來就不褪色),重新裝裱后書面色澤依然沉著,但缺點是去污力弱。通常裱畫師更喜歡用熱水(80℃左右)來清洗書畫。熱水的最大作用是讓紙與紙中間的老漿糊迅速軟化,便于畫心托紙的揭除,同時,去污力也較強。但是,對于缺乏經驗的人來說,使用熱水特別是加入了化學藥品的熱水(例如加了漂白粉)來清洗紙本書畫,若不謹慎便會導致宣紙過度泛白,紙質腐爛而喪失必要的拉力,產生較為嚴重的后果。因此,要處理好古舊書畫在清洗與浸泡中的兩個問題,一方面要使清洗后的畫面效果符合一定的標準,另一方面又要利于保護,選擇的水溫應在40℃~50℃之間,而且時間也必須得到控制。因為,時間過長會發生一些副作用,如畫面發滑、發霉,甚至會有洗去絹本畫印章的危險。尤其要注意的是,灑金宣一類紙質書畫千萬不能用水來清洗和浸泡,不然,宣紙與金箔將分離,后果不堪收拾。目前,國外對西式紙質文物的保護一般采用PH值酸堿測試、去酸、漂白、去氯等一系列流程,而每一個過程的中間都要用水來漂洗,最終使PH值達到中性。這些較先進科學的方法,我們應該加以研究和借鑒。
古舊書畫覆背上墻對水分的控制。古舊書畫由于畫心與鑲料在受潮后的伸縮率不一致,導致覆背困難。拿一張舊絹本畫來說,需要考慮下述因素:托心時的用糊一般比紙本的厚,鑲料前還需對畫心進行預收縮處理,鑲料后畫心背面疊折條,再加上舊絹遇潮后的膨脹率比紙本的大等等。覆背前如果把畫心與鑲料潮上同等的水,或者潮水過了頭,都會使絹本畫心出現明顯的凸肚現象。老裱畫師在處理這一類畫時通常采用干覆背的方法,目的之一便是利于控制水分。因此,畫在覆背前潮水的多少,即如何能使畫心與鑲料在伸縮上達到一致,是覆背工作能否順利完成的前提和關鍵。
書畫覆背完后上墻通常在自然的環境中,工作間濕度一般是上面比下面小(使用空調時則相反),因此,整幅畫的干燥過程始于天頭。這樣,就出現了兩個問題:一是由于畫面干燥過程的不均衡所造成的鑲縫不直甚至開裂;一是由于環境因素、噴水的因素,加之畫本身材料含水的多少,使畫在干燥時產生的收縮不一致現象,即畫的整體內力不均衡。第一個問題可以使用避開鑲縫噴些水的辦法來解決。第二個問題則需要一個給環境加濕,使畫幅在墻面上再一次受潮,反復幾次,使畫幅的內力逐步走向均衡,最終達到畫幅平整的要求,即周嘉胄所謂的“停壁逾久逾佳,俾盡歷陰晴燥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