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裝裱的用水
在中國傳統書畫裝裱中,水是不可缺少的成分。
一、水與書畫裝裱的關系
畫心及覆背紙托制的用水。明人周嘉胄在《裝潢志》中說:“良工用糊如水”,對于這句名言,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是用漿以薄為先(佳);一是水在紙與紙的黏合中所起的作用,換言之,即水承擔了一部分黏合劑的作用。前者是裝裱師早就十分重視的問題,而后者則往往被我們所忽視。大家知道,手工抄紙上壁火焙,上一張濕宣焙干為“單宣”,上兩張濕宣一起焙干為“夾宣”。其中,夾宣紙與紙之間已具有一定的黏合度,它的黏結劑便是水(有的地區也添加“紙藥”)。造紙學告訴我們:紙張相互間的聯結是靠氫鍵來實現的。紙遇水后,纖維間架起水橋,失去了纖維間原有的氫鍵結合,因此濕紙不及干紙強度大。干燥去水后,水橋折斷,再次恢復氫鍵結合,紙的強度又轉而增大。
紙與紙的黏合除漿起作用外,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水的媒介作用。也就是說,水使宣紙之間在干燥時產生了良好的氫鍵結合作用,即紙纖維之間的天然親和力。它的外因則是靠人力的刷、墩,即“止在多刷”。因此,在托制畫心、覆背紙時,無論是畫心紙還是托紙,均需有一定的濕度,即“水沁透紙”。如果宣紙發白,便說明水分不夠,還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相反,如果水用多了,那么水的張力或浮力便會使紙與紙、紙與臺面之間的夾層中布滿水泡,一經排刷,宣紙纖維結構就會走形、起皺。為了使水的用量恰如其分,較理想的方法是把托好的畫心先放在吸水紙上,如果畫心水分多,吸水紙便可以吸去一部分,使產生的氣泡回落;如果水分不夠,則可用噴壺器噴些細小水花來增加潮濕度,擱置一些時間后,再用力排實,“疑結如抄成者”。
漿糊調制用水的標準化。書畫裝裱離不開漿糊,有人把裱畫者稱為掉進漿糊缸里的人,是不無道理的。漿糊的調制比例實際上是對水的用量的控制。漿用厚了會影響書畫的平整度,用薄了或者水分多了會產生空殼、折邊不直、鑲縫折斷等弊端。因此,用漿要強調厚薄得宜。一般來說,用漿的厚薄,首先需要有一個標準作為基礎,再結合紙張的厚薄、操作時天氣干濕程度和操作者上漿厚薄的習慣來確定。然而,傳統的對漿糊稠度的測定是憑用眼看、用手試黏的,如果有黏的感覺便說明夠厚;而且,加水的多少往往有較大的隨意性。這種方法顯然不夠科學,對于缺乏豐富經驗的人來說,也是難以掌握的。因此,筆者建議采用化學上聚合度的方法來配置一標準濃度的漿水。無疑,以這個標準數據為基礎,再結合傳統經驗,將是一種較科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