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常識
中國畫簡稱“國畫”。是一門歷史悠久的民族藝術。自發現最早的獨立性繪畫--戰國楚墓帛畫起,中國畫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產生于民間工匠之手,六朝趨于成熟,宋元文人畫興起,逐漸占據了重要地位,清代以來,漸漸較多地汲取西畫的有利因素,形成了強烈的民族特色。在世界藝術史上自成體系。中國的畫派、風格、藝術、表現技法等,可說是洋洋大觀。從流派上說,有院體、文人、民間畫三大流派;從題材上說,有人物、山水、界畫、花卉、禽鳥、走獸、蟲魚等畫科;從表現形式上說,有工筆、寫意、鉤勒、沒骨、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以鉤皴點染,干濕濃淡,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構圖;取景布局視野寬大,不拘泥于焦點透視。從畫幅形式上看,有壁畫、屏嶂、卷軸、冊頁、扇面等,并以特有的裝裱工藝裝潢畫幅。在工具材料上為中國特制的筆、墨、紙、硯和絹。中國畫創作以“六法”、“六要”為基本準則,強調“立意”和“傳神”,由于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線條的運用緊密相連,因此繪畫同詩文、書法以至篆刻相互影響,日益結合,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征。
人物畫獨立畫科之一。是傳統中國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內容以描繪人物為主。因描繪側重不同,又可分為人物肖像和人物故事、風俗畫。表現形式和方法很多,分工筆、兼工帶寫、小寫意、大寫意、白描和潑墨人物畫等不同表現形式。根據記載,人物畫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達到一定水平。從長沙出土的戰國楚墓帛畫,可以看到當時人物畫所取得的成就。
花鳥畫獨立畫科之一。是傳統中國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描繪花卉、竹石、鳥獸、蟲魚等為畫面主體。四、五千年以前的陶器上出現的簡單魚鳥圖案,可以看作最早的花鳥畫。東晉和南朝宋時,畫在絹帛上的花鳥畫已經逐步形成獨立的畫科,時間晚于人物畫和山水畫,后與之并駕齊驅,成為中國畫的三大分科之一。并且出現了一些專門的畫家。五代、兩宋間,這一畫科更趨成熟。
仕女畫仕女:古代宮女。仕女畫:是指以美女為主要描繪題材的人物畫。最早始于戰國。據《歷代名畫記》:漢元帝時的宮女都被畫工畫過,以備皇帝召見之用。至唐尤甚,肖像、樂舞、嘻戲、織補、宮怨、愁思等內容皆備,在補景和情節上均有發展,仕女畫中還出現了嬰兒和戲童。張萱、周盼為中國古代仕女畫的代表畫家。仕女畫較能反映一定時期統治階級的審美趣味,隨著宋代木板年畫的發展,仕女畫逐漸擴展到民間,俗稱“美女畫”。
山水畫獨立畫科之一,簡稱“山水”。是傳統中國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在魏、晉、六朝,逐漸發展,但仍多作為人物畫的背景;至隋、唐,已有不少獨立的山水畫制作;五代、北宋而益趨成熟,作者紛起,從此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主要有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水墨等形式。在藝術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
水墨畫為中國畫種之一,也是寫意畫的一種藝術形式。是著色畫的支柱,著色畫是水墨的起源,水墨畫從著色畫所流衍而獨立出來的。起于唐代王維、張操,至五代的荊浩均有發展,宋元至明清不斷出現高峰,經久不衰。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取得“水暈墨章”“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上。在中國畫史占重要地位。
國畫形式
中國字畫的形式多姿多彩,有橫、直、方、圓和扁形,也有大小長短等分別,除壁畫,以下是常見的幾種。
中堂中國舊式房屋,天花板高大,所以客廳中間墻壁適宜掛上一幅巨大字畫,稱為“中堂”。
條幅成一長條形的字畫成為條幅,對聯亦由兩張條幅配成。條幅可橫可直,橫者與匾額相類。無論書法或國畫,可以設計為一個條幅或四個甚至多個條幅。常見的有春夏秋冬條幅。各繪四季花鳥或山水,四幅為一組。至于較長詩文,如不用中堂寫成,亦可分裱為條幅,頗為美觀。
小品所謂小品,就是指體積較細的字畫。可橫可直,裝裱之后,適宜懸掛較細墻壁或房間,十分精致。
鏡框將字畫用木框或金屬裝框,上壓玻璃或膠片,就成為壓鏡。現代膠片有不反光及體輕的優點。至于不反光的玻璃,不會影響人對畫面的欣賞,所以很受歡迎。
卷軸卷軸是中國畫的特色,將字畫裝裱成條幅,下加圓木作軸,把字畫卷在軸外,以便收藏。
扇面將折扇或圓扇的扇面上題字寫畫取來裝裱,可成壓鏡。由于圓形或扇形的形式美麗,所以有人將畫面剪成扇形才作畫,然后裝裱,別具風格。
冊頁將字畫裝訂成冊,稱為冊頁。近代有文具店特別將裝裱冊頁成本,以供人即席揮毫。冊頁可以折疊畫面各成方形,而與下列長卷有不同之處。
長卷將畫裱成長軸一卷,成為長卷,多是橫看。而畫面連續不斷,較冊頁逐張出現不同。
斗方將小品裝裱成一方尺左右的字畫,成為斗方。可壓鏡,可平裱。
屏風單一幅可擺與桌上者為鏡屏,用框鑲座,立于八仙桌上,是傳統裝飾之一。至于屏風,有單幅或摺幅,可配字畫,坐立地屏風之用。
國畫材料
中國字畫可寫在紙、絹、帛、扇、陶瓷、碗碟,鏡屏等物之上,常見的有下列幾種,壁畫不入其列。
絹本將字畫繪制在絹、綾或者絲織物上,稱為絹本。古畫卷本雖多,但易被蟲蛀,亦被折損,反而紙本更易保存。絹本看起來較名貴,但底色不及紙本潔白。由于絹本繪畫前準備功夫較多,故不及紙通行。
紙本中國字畫用紙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容易受水的是生宣,生宣加了礬水就不易受水,是熟宣。
壁畫古人在墓穴、洞穴、寺壁、宮廷等繪制大幅壁畫,不少的壁畫遺留至今,成為國寶。
折扇古人扇畫多較細小,以便攜帶。但現代人多用巨型扇畫做室內裝飾物,所以較古人更為實用。
圓扇圓扇多呈圓形或橢圓形,面積不大。但也有絹本、紙本之分。古代宮廷用的大扇或者掌扇,大至高于人齊,現在很少見。
陶瓷花瓶、杯、碟、鏡屏等器皿,亦有字畫制作,所用顏料及制法不同,但字畫原理及欣賞不變。
器皿除瓷器外,如日歷、燈罩、鼻煙壺甚至現代領帶及衣物等,亦有以字畫作裝飾,而且十分流行,別具一格。西方盛行的圣誕卡等,用中國字畫作圖案者甚為普遍。
認識國畫
外表初看國畫,要欣賞的不是畫面如此簡單,還要看以下幾項是否精美。
畫工畫家的作品,可表現出作者的成就。畫面的形象,就是畫工的具體體現,我們往往主觀批判該畫的好與壞,就是受畫工的影響最大。
書法中國畫與西方繪畫不同之處,其中一項就是書法。國畫畫面上常伴有詩句,而詩句是畫的靈魂,有時候一句題詩如畫龍點睛,使畫生色不少,而畫中的書法,亦影響畫面至大。書法不精的畫家,大多不敢題字,雖然僅具簽署。亦可窺其功底一二。
印章畫面上常見的印章有各方面使用的:畫家的印璽、題字者私章、閑章、收藏印章、欣賞印章、鑒證印章等。而各種印章的雕工、印文內容、印章位置,都在評價之列。尤其古畫,往往有皇帝、名家、藏家及鑒賞家的印鑒,可佐真偽。
裝裱中國畫的裝裱獨具一格,常見的有紙裱、綾裱兩大類。紙裱較粗,綾裱較精。裱邊的顏色、寬窄、襯邊、接駁、裱工等都十分講究。
內涵中國人欣賞字畫不獨欣賞表面功夫,更著重于與作品有關和作者個人的相互關系。
功力從事書畫修養越久的人,他表現出的功力,是初學者無法掌握。尤其是書法,老手多倉勁有力,雄渾生姿。在國畫方面,其線條、設計、意景亦表現出作者的功力。所以人生經驗豐富的藝術家,其作品往往較年輕畫家有不同的表現,這就是功力。
布局布局看來似是畫面的設計,其實是作者胸懷中的天地,從畫面布局中表現出來。中國畫與西方繪畫不同的地方甚多,最明顯之處就是“留白”,國畫傳統上不加底色,于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稱為留白的布局。在留白之處,有人以書法、詩詞、印章等來補白。亦有讓其空白,故從布局可見作者獨到之處。
學識功力及布局可以從畫面窺其一二,至于作者的學識,對其作品影響很大。故中國有“文人畫”之稱。著名文人,其作品與眾不同,就是一種“書卷氣”。畫家與畫匠之別,學識是條件之一。
人品西方畫家,往往浪漫不羈,游戲人間為樂。而欣賞者只觀其畫而不理畫家的私德。中國人不同,畫家或書家如行為不檢、道德敗壞、聲名狼藉、大奸大惡者,即使其書法美術如何精美,亦無人問津。試問誰家高懸曹操、秦檜等奸臣作品,而岳飛的“還我河山”,孫中山的“天下為公”成為人盡皆知的好匾額,就是這個道理。
詩句字畫中的詩詞,往往代表主人的心聲。一句好詩能表現作者的內涵和學養,一句好詩,亦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印文無論字或畫,常有“壓角”的閑章出現。所謂閑章就是畫面或書法留白的角落。而印上的文字,有時影響字畫甚大。從印文中也可看到作者的心態,或當時的環境。好的印文,配以好的雕刻刀法,蓋在字畫上,使作品更添光彩。
古畫鑒定諸要點
1、古畫鑒定的主旨:
即通過鑒定達到什么目的,作出什么結論。概括說就是分清真和偽,具體說則包括辨真偽、明是非、評價值三個方面。辨真偽,即鑒定作品的真與偽,主要對象是有款作品,作者署有名款或鈐有印章;明是非,即判定作品屬于某代或某人,主要對象是無款作品,畫面無作者款印,或后人誤定亂題為某代所作;評價值,即全面鑒考一件作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品評其級別,決定其取舍。三個方面以辨真偽為主。
然而,結合存世古畫的實際情況,鑒定結論并非如此簡單。某些有款作品,不是非真即偽,如唐宋時期摹拓、復制的一些古畫副本,并非有意作假,而是為保存流傳,這些水平極高、臨仿逼真的摹本,經鑒定雖否定它為真跡,但也不可簡單列入偽品,應具體確定其所摹時代,歸入此時代真品之列,這已屬于明是非。而有些無款作品,本身就是有意造假,如明清時期一些地區性偽作,雖沒有名款,也應歸入偽品之列,無必要定時代或作者,這又屬于辨真偽。還有一些作品,如代筆畫,款真畫假,或畫作親筆、代筆參差,就既有辨真偽又有明是非的問題。因此,鑒定書畫不能簡單地一概肯定或否定,應將各種狀況一一分辨清楚,揭示其本來面目,方算達到了目的。
2、古畫鑒定的方法:
傳統的方法主要是目鑒和考證兩種。近世隨著科技的發展,考古學中已利用14碳來測定文物材質的年代,如陶瓷、青銅等,但不適用于書畫;利用電腦儲存住處來協助鑒定,也尚未付諸實踐。因此,鑒和考仍然是行之有效的主要方法。
“鑒”就是比較,“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比較是指實物間的比較,真跡與真跡比,同時代或同一人作品之間相互比,從中尋找共同點;真跡與偽品比,不同時代或不同人作品之間相互比,從中找出相異點。通過反復比較,就能逐步掌握時代、個人的風格特點。因此,多看實物,多作比較,是提高“目鑒”水平的關鍵。同時,觀看、比較實物,不能僅僅停留在直觀的感性認識階段,必須上升到理性認識,即通過比較找出其間的內在關系,以及某時代、畫家、作品本質方面的特征,這樣才能在心目中牢固地形成準確鮮明的時代風格和個人風格之“樣板”,以此作為以后鑒定的可靠依據,并在今后的實踐中加以檢驗、修正、充實、從而達到更客觀科學的認識,目鑒水平也隨之不斷提高。誠然,以目鑒定真偽的先決條件必須是該時代或該畫家的存世真跡多,鑒者見得也多,有實物可資比較。
“考”就是考證,即借助于畫家傳記、書畫著錄、有關詩文、歷史知識等等文獻,對作品與之關聯的某些問題作一番考證,以此來判斷真偽。在以下幾種情況下,考證能起一定作用;一是真跡存在甚少的畫家或時代,目鑒缺乏必要的比較條件,而相關的文獻資料卻比較多,通過考證往往能對鑒定起作用,如唐、五代的諸多作品。二是有條件依靠目鑒的初步來判定,但仍有某些問題存疑,這就需要通過考證來進一步解決。如上海博物館所藏的題為趙孟俯所繪《百尺梧桐軒圖卷》,經專家目鑒,“吳興趙孟俯”款識筆法滯澀,為裁去原款所補添的偽款,但繪畫精雅,當屬元人之作,畫后七位元末名家題詩亦為原跋真跡。然此圖尚有一些問題沒有弄清:本幅無上款,不知圖的主人公是誰?畫、跋俱真,為何要截去原款,補添偽款?傅熹年先生在“元人繪《百尺梧桐軒圖》研究”中對此圖作了進一步考證,使上述問題逐一得到了解決。三是目鑒已解決了真偽問題,倘進一步輔以考證,能使結論更準確可靠,也不妨作些必要考證。
鑒定古畫,經常需要鑒、考并用,鑒中有考,考中有鑒,一般情況下以鑒為主。倘目鑒水平不高,判斷有誤,考證再精微,也于事無補。像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真假兩卷鑒定,曾幾度真偽顛倒,問題就出在“鑒”上。
鑒既需要熟悉真跡,也應了解偽品,掌握了歷代偽造書畫的各種花樣和各種類型的偽作,就能根據不同情況去偽存真,還其本來面目。考要運用文獻資料,文獻也有真偽、正誤之別,故也要首先多方比較,去偽糾誤,以準確的史料來輔助鑒定。
3、古畫鑒定的依據:
即判定一件作品是真還是假的根據和理由是什么?這些根據,當然必須從作品本身所呈現的諸因素中去找,如本幅畫面、作者款印、他人題跋、鑒藏印記、質地、尺寸、裝潢等。其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稱為主要依據,此即本幅畫面所反映的時代風格個風格(包括畫家本人的款印風格),其它因素則稱輔助依據。
所謂理由,就是對作品本身的這些因素,進行剖析,判定真偽。要充分闡明理由,根據作品本身是不夠的,必須依靠其它實物或已在心目中樹立的“樣板”,通過目鑒來進行比較分析,同進參考有關文獻作必要的考證,然后才能得出言之有據,令人信服的結論。
作為主要依據的時代氣息和個人風格,也通過諸多因素反映出來,如畫面本身所含的題材構思、思想內容、構圖造型、筆墨形式、風貌格調等,都打上一定的時代烙印,并顯現出畫家的個性特征。這些因素相綜合,就形成時代風格和個人風格。然而,這些因素也有主次之分,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筆墨,因為這是最能反映個性、最不易仿效的因素。其它諸如題材、內容、構圖、造型等,摹仿品完全可以依葫蘆畫瓢,難以據此判真偽;而且它們有一定的延續性,后代可以沿襲前人,在時代性上只能“斷前不斷后”。至于思想情感、審美趣味,屬于比較抽象、不好把握的因素,更難作為準確的、主要的鑒定依據。
筆墨之中,筆法又是主要的。所謂“筆法”,簡單講就是用筆的方法,包括執筆的方法,那高低、豎立、側斜、懸臂、懸肘、懸腕或手腕著紙等;以及下筆的方法,即輕、重、緩、急、順、逆等。這些不同的執筆和下筆方法,就形成不的筆法特點,筆法特點具體論述起來,各時代和每個國家又有名自的具體特色。概括講,在筆法形式上可歸納為中鋒、側鋒、臥鋒、回鋒、順鋒、逆鋒以及中正、偏側、圓轉、方折、虛筆、實筆等;在人物畫中,筆法主要體現在線條上,形成各種描法,如明人歸納的“衣紋十八描”;在山水畫中,筆法的主要部分是“皴法”,即用各種粗或細、長或短、光或毛、干或濕的線條,來表現山石的結構脈絡和高低凹凸,于是又有“二十四皴”之謂;另外,筆法體現在點上,又有點、攢、擢、剔之別。
筆法對每個畫家來說,都不相同,即使屬于同一類型的筆法形式,也無完全一致者。因為筆法是一個畫家經過長期操練、自然而然形成的,一旦凝定成習慣特點后,本人主觀上想改變都難。模仿者不可能具備與之相同的操練過程和時間,也會因功力的深淺不同而呈現了某種差異;至于個性鮮明的筆法,就更難奏效。因此依據筆法來掌握個人風格以至時代風格,是最可靠和關鍵的。
個人筆法還有早、中、晚期的變化,如果了解畫家不同時期的筆法特點,就能更準確判斷;倘能掌握其早期變化的規律,那么即使有些畫家早、晚期變化較大,也能根據異中不同,作出相應判斷。
誠然,在某些情況下,筆法也無法作為主要依據。一是實物遺存太少,甚或孤本,難以窺知其筆法特點,如宋以前的不畫家;二是分外工整的作品,容易臨摹,仿者水平又較高,如某些仿仇英的蘇州片;三是生拙味較濃的某些文人畫,真跡的有意生拙與仿作的技藝低下之生拙較難區別,如明末的一批文人畫家。不過,時代還是大致可以斷定的,因為時代風格是由同時代諸多畫家的個性匯成的共性,其筆法特點較顯見并有條件加以掌握,像有存世真跡的唐、宋、元、明、清各代,筆法的時代特征均不難區別。
筆墨之中的墨與色,也有自身的方法和形式。墨有暈、刷、潑、滲等方面和破墨、潑墨、暈墨、積墨、淡墨、濃墨、枯墨、水墨等形式,畫家用墨又有個人習慣和特色,如倪瓚善用干、淡墨、吳鎮常施濕、濃墨。色有暈染、潑彩、沒骨等方法和重彩、淡色、淺繹等形式,同類型用色也各具個人特色,如孫隆與惲壽平沒骨法之不同。由于墨色與筆難以分開,必須運用筆才能使墨色產生無窮變化,墨法依附于筆法,因此,作為主要依據的筆墨中,筆法仍是主要的。另外,墨與色較之筆,容易模仿,其可靠性遠不如筆,倘作為主要依據容易誤判。
古畫鑒定的輔助依據,包括題跋、印章、紙絹質地、尺寸裝潢、著錄文獻等等,在一般情況下只起佐證作用,特殊情況下才起決定作用,不作贅述。